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企业概况企业荣誉主席致辞厂容厂貌人才战略
领导风采企业文化企业新闻招聘信息把创新当习惯
获奖产品系列梭织系列针织系列新品推荐
车间设备研发力量
在线留言协丰订单查询协盛订单查询
1 2 3

福建协盛协丰印染实业有限公司

地 址:福建省石狮市伍堡工业区

电 话:0595-88922222

传 真:0595-88985888

邮 编:362700

网 址:www.xsxftex.com

详细内容

破除感知性思维定势

要破除感知性思维定势,不妨先复习一遍《两小儿辩日出》。它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为知之乎?”

 

上过中学的人都读过这一段文言文。两小儿究竟谁是谁非,您还能说个清楚吗?

谁都知道,中午时太阳离地球近,早晚则离地球远。那么,太阳何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午则如盘盂”呢?那是因为早晚阳光经过大气折射,看起来显得大些。这就是错觉。感觉是认识的初步,极为肤浅,也谈不上准确。但如果感觉出了差错,其后认识的深化可能就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当然,受科学水平限制,孔子答不出两小儿的问题并不奇怪,不必责之太多。只是对我们来说,应该认识到,感知事物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感觉具有客观性特征。要具有相应的知识,才能准确地感知相应的事物,因为感觉是对客观事物存在的反映。客观事物有的颇为复杂,单纯的依赖感觉,而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可能发生错觉,上面的例子就是这样。

另看一个例子:

 

死刑犯不经行刑而暴毙

——思维定势可以夺命

 

有个医生为了证明一种理论,经司法部门同意,将一名已被判了死刑的罪犯找来做试验。他将死刑犯的眼睛蒙上,然后在该犯的腕口割了一道伤口,并对犯人说,他的血脉已被割开一道口子,血正慢慢滴下。过了一段时间,医生对犯人说,他的血已经流出四分之一;又过一段时间,医生说血已流出一半;再过一段时间,医生自言自语:“血液快流尽了!”犯人听到这里,大叫一声,暴毙身亡。其实,犯人是被自己的想象力吓死的。因为医生根本没有割开他的血脉,只是在他手上轻轻划了一条小小的伤口。犯人听到的滴血声其实是水龙头的滴水声。

 

不可思议吧,不,完全可以预料。人之为人,一半是身,一半是心,甚至心还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个例子中,死刑犯确实是吓死的。医生通过造成一种血液流尽的假象,导致犯人心理承受力不堪负担,体内分泌失常,故而走上死路。所以,我们说,这是心理杀死身体。医生的实验未必对谁都有效,因为人的心理状况不同:对不怕死的好汉,对不知死为何物的呆子,医生的实验恐怕就要失效。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感觉也具有主观性特征。主观条件不同,产生的感觉也必然不同。因为感觉是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影响。换句话说,思想、意识、知识等也是左右人对事物感知的重要因素。一旦主观方面发生问题,感觉也会出现偏差。犯人因为错误的信息导致错误的心理,才走向死亡。

     感觉的主观性有时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判断、理解各不相同,因而在交流中容易产生“对牛弹琴”、“各行其道”的偏差。

请看:

 

张飞哑对诸葛亮      

     ——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场对话

 

  诸葛亮答应出山之前,提出一个条件,要请刘、关、张三人分别与他做哑对,对得好就出山,对不好就不出山。刘备、关羽自知对不好,谢绝了。猛张飞不知天高地厚,冲上前去应对:诸葛亮用手指天,张飞用手指地;诸葛亮伸出一个指头,张飞伸出三个指头;诸葛亮拍三下掌,张飞拍九下掌;诸葛亮用手指在胸前画一个大圆圈,张飞却指着自己的袖筒。哑对结束,诸葛亮十分满意,遂答应出山。

  事后,刘备和关羽分别问诸葛亮与张飞是怎样对的,二者的回答截然不同:诸葛亮说:我出上知天文,他对下知地理;我出一统天下,他对三分鼎立;我出三三归汉,他对九九化原;我出胸装日月,他对袖藏乾坤。这不是对得很好吗?

张飞却回答说:他说天上下雪,我说地下滑;他问我们是第一次来吗?我说来三次了;他说叫人烙了三张饼,我说三张不够,每人三张得九张;他划了一个圆圈,说他家饼大,我说吃不了就装在袖子里带走。

 

是不是怪好玩的?两个文化品质距离很远的人,语言交流本来就困难,离开语言的交流就更难以想象了。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在这一点上,他也不够聪明。

这虽是传说而已,但我们不妨认为,同样一个动作,不同文化素养的人感觉到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而且相距甚远。这种错觉是人们凭经验对思维对象作出错误的解释。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感觉的主观性还在于,面对同一个客体对象,不同的思维主体所获得的感觉有时是很不相同的。因为思维主体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嗅觉目光、敏感程度及所关心的内容各不相同,他们对事物的感觉也会各有差异。

综合以上3个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们认识事物,先得感知事物。在感知阶段,人体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各个感官直接感受客观世界的某种事物及其有关属性,这就形成感觉,即对事物的最初认识。各感官对事物特征的感觉汇合起来就形成整体性综合反映,我们称之为知觉。感觉与知觉是人的个体行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影响,人们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有时不免要发生错觉,影响到对事物的准确认识,进而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

错觉的产生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进入感觉的信息不清晰、不完全、不易知,信息价值低而导致产生错觉,“两小儿辩日出”属于这一原因,;二是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误解了不准确的或变化了的信息,导致错误的判断,“滴血吓死人”与“哑对”出于这个原因。可见,感知事物既要有完全、明晰、准确的信息,也不能全凭经验,特别是在有关信息尚不周全、确认的情况下,不可匆忙凭经验作出判断。

  克服感知性思维障碍要解决对信息材料的正确把握与避免知觉僵化两大问题。正确理解信息材料,才能找到足够的解题条件;摆脱僵化思维,才能灵活应用信息材料。

其次,要不盲从众人,敢走独木桥。

跟风、随大流是人的“通病”,是思维懒汉的“专利”。扔掉“通病”,丢掉“专利”,哪怕是独木桥,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请看:

 

滞销品焉何成热销货?

      ——不盲从众人,敢走独木桥

 

酷热的夏季,一家水果店前排着长队,人们相互约束:不许加塞,不许超量抢购。生意红红火火的,因为这里卖的是适时对路的新鲜货。街对面的服装店冷冷清清的,因为店里卖的是积压多时的防寒服。老板又羡慕水果店,又为自己着急。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几个熟人,认真向他们介绍商品的特点与优点,并说明价格的合理性,引导他们购买,一时造就一副热销景象。老板不失时机地在店门口醒目处贴上一张广告:“非经许可,每人只能买一件”。售货员不知就里,用怀疑的目光看着老板。

几分钟后,一位顾客看到这里商品俏销,也进店了。他看了看防寒服,随即买下一件,又怯生生地问:“只能买一件吗?”“很抱歉,为了照顾面广一些,每人只能买一件。”小老板悠悠地答。看到这位顾客磨磨蹭蹭不肯离开的样子,小老板额外照顾了两件。过往客人纷纷进来了,这个一件那个两件,争着抢着,好不热闹。有的与售货员套近乎,抱走一大包;有的批评老板的规定,要求多买几件;有的维持秩序,让大家排好队。对面水果店也来电话:脱不开身,请留下两件。就这样,滞销品成了抢手货。

 

人的思维就有这种弱点,总认为多数人这样做了一定有道理,自己何必多加考虑,随大流就是了。在上面的例子中,小老板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

有时,从众之路明显存在严重缺陷,人们仍不愿批判它,依然盲目跟随,尤其不愿意第一个站出来批判。比如:

 

有一条公路改造成功并已通车多日。那一天,在原为弯道现已拉直的分岔口,一个顽皮的儿童把施工时用的早已弃置一旁的“请绕道走”的标牌给立了起来。结果第一辆大卡车绕道了,第二辆客车绕道了,第三辆小轿车绕道了……尽管前面大路畅通,尽管对面汽车不断驶来,但顺行的车还是全都绕道了。

 

这种从众行为固然有思维惰性的因素,更多的是盲从的思维定势作怪。美国社会学家所罗门·阿希通过调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人类有许多不幸,其中有33%在于错误地遵从别人。看来,从众心理不仅影响新创意的诞生,而且会导致严重失误。事实正是如此。我国经济建设上的许多失误就源于从众跟风。20世纪80年代,彩电、冰箱热销,一时厂家峰起,遍地开花,全国竟达数百家。然而,好景不长,到今天,八成以上都倒闭了。

人们也常说,走自己的路,少往人多车挤的地方凑。创造性思维讲究独到与创新,强调避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可这一点偏偏很不容易。不说有感情的人,连小动物也会盲从。

 

100多年前的19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约翰·亨利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些毛毛虫头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圈,并在圆圈中放上一堆毛毛虫爱吃的食物。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毛毛虫只是一个跟一个绕着食物按科学家安排的轨迹爬行前进,直到饿死,竟没有一条毛毛虫爬向食物。

 

似此“集体主义精神”、可怕的从众行为肯定是创造性思维的大敌。如果其间有敢走“独木桥”者,就不至于全部献出生命。 

的确,盲目从众会造成很大的遗憾。请看下面的例子:

 

王安石游褒禅山

         ——盲从的遗憾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作者虽意在表达自己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志向,但我们今天读来,对克服从众心理也会有不少启发。现录两段于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谁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王安石为一代人杰,尚且因同行某君“欲出”的动议而失去独见,作为常人的我们就更应注意克服从众心理了。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他人所不能创造的事业。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我们把“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视同创造性思维的精美创意,则“不随以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经不起“怠而欲出者”的宣传与诱惑,“遂与之俱出”,则只能收获后悔而无缘无限风光了。可见,权威并非都是高层人物、学界泰斗,身边那些受自己尊敬、信赖、崇拜的人,其实也是自己心中的权威,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再次,要不怕失败,永远信心十足。

缺乏自信,人格难以完整;害怕失败,心理不会成熟。我们要相信自己,大胆创新;只要明白失败不是错误的道理,明天才会迎来成功。

请看:

 

大鱼为什么吃不上小鱼

        ——不怕失败,永远信心十足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在一个用透明玻璃隔开的鱼缸里,一边放一条饥饿的大鱼,另一边放一条美丽的小鱼。开始,大鱼一见小鱼,立即猛扑过去。当然,小鱼是吃不到的,大鱼的头撞到玻璃上了。饥饿已极的大鱼并不善罢甘休,一次次地扑,一次次地撞……力使尽了,亏吃够了,它也就停了下来。

后来,心理学家把隔在中间的玻璃悄悄抽了出来。大鱼、小鱼都越界游来游去。尽管大鱼饿得慌,尽管小鱼就在大鱼身边转悠,但二者相安无事,大鱼再也没有勇气与信心再去扑食小鱼了。

   

 你看,“大鱼”多么可悲,多么可怜!枉有其“大”的躯体,只因为没有健康“心理”,就不得不忍饥挨饿。可见,要战胜自己,还得先让“心理”强大起来。

人也如鱼,挫折一多,就容易滋生退却、胆怯、不自信之心。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说明,成功与失败是相联系的。可以说,成功是经验上的成功,失败是教训上的成功。不必将失败视为洪水猛兽,更不必因失败而放弃努力。